近日,苏大附四院成功救治一名患有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患者。在PET/CT诊疗助力下,经过对症退热及抗炎治疗,患者病情好转并出院。
患者杨女士55岁,此前曾被诊断患有腰椎间盘突出。入院10天前突然出现发热症状,体温最高达到38.5℃,伴随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、口干、乏力、干呕、心慌胸闷等症状。患者全身未见红斑、皮疹,无腹部疼痛,无尿路刺激症状。在服用退热药物并在社区诊疗后,效果并不明显,随后患者选择来到我院就诊。
入院后,患者被引导至风湿免疫科并接受相关抗体、感染、炎症指标、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。检查结果显示,患者类风湿因子、抗核抗体谱均为阴性,未发现肺部感染灶,但炎症指标明显升高。在此期间,患者仍持续发热,腰背痛较为明显,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,发热及疼痛有所好转。
由于患者病情复杂,风湿免疫科组织了多学科会诊。部分风湿免疫病缺乏典型标记物,且部分非典型感染和肿瘤性疾病难以通过一般检查发现,为了明确病因,医师建议患者进行PET/CT检查和病原微生物NGS检查。PET/CT结果显示,患者双下肢多发沿中小动脉走行的轻度葡萄糖代谢增高。综合分析,患者被诊断为结节性多动脉炎,接受相关治疗后未再发热,复查炎症指标明显好转最终办理出院,院外继续服用药物治疗。
风湿免疫科冯雨主任介绍,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疾病,可能与感染、环境、药物等因素相关,是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一种罕见的血管炎,好发于血管的分叉处,导致微动脉瘤、血栓形成、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器官的梗死。该病多见于中年男性,初期症状为发热、疲劳、体重下降、出汗、关节及肌肉痛等非特异性症状。由于其可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,患者也可能会出现皮肤网状青斑、持续性腹部钝痛、血尿、心肌肥大、心脏扩大、突发双侧耳聋等症状。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的炎症指标可明显升高,但其类风湿因子、抗核抗体多为阴性。传统诊疗过程中,该病多因腹痛等症状发现相关脏器的动脉瘤,后根据组织病理活检进行诊断。但组织活检可能取材到无病变部位,同时肉眼观看血管病变不明显者(例如无明显皮肤表现的早期患者)难以取材。
现今,PET/CT检查在血管炎等风湿免疫病诊疗中逐渐展现出重要作用,可以有效帮助鉴别感染、炎症或肿瘤。PET/CT将PET与CT融为一体,由PET提供病灶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,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。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,具有灵敏、准确、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,可一目了然全身整体状况,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。PET/CT由于其可无创、直观的呈现人体全身各处的代谢状况,使得感染、自身免疫病、肿瘤等局部或系统性疾病的诊断变得更为容易。
我院风湿免疫科在冯雨主任的带领下,高效完成对类风湿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痛风等常见风湿免疫病的慢病管理,同时推进对疑难危重风湿免疫病的诊治。今年秋季以来,我院风湿免疫科已利用PET/CT及其他检查手段确诊了4名血管炎患者(2名大动脉炎、1名结节性多动脉炎、1名局限皮肤型血管炎),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,病情得到控制。
血管炎目前尚不可根治,早期发现并就诊有助于早期控制病情。患者应树立信心,相信专业医疗并配合治疗,保持积极态度。苏大附四院将始终秉承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,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专业优质的诊疗服务,为百姓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。